在心理咨询时,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,来访者咨询过一次后就不再来了,认为咨询师没能理解他的感受,这时,咨询师就要反思一下,是不是自己没有做到很好的共情呢?共情是心理咨询的基础。“共情”一词大概从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使用得多起来,而且有了非常明确的含义,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理上的同调与共鸣。英文对应的词是“empathy”,也有译作“神入”、“同情”“同理心”。

不仅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会共情,作为一个有血有肉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,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要用到共情。它应该就是我们情感能力的一部分。当我看到灾难中无家可归的人时,我会难过;当我看到朋友幸福的成为新娘的时候,我会为她高兴;当我看到乘客插队造成秩序混乱的时候,我会愤怒!这些算不算共情呢?我认为这只能算是我们的情绪、感受。那什么才算是共情呢?
比如有两个女人在对话:A说:我老公脾气不好,以前恋爱的时候还好,结了婚就变了,经常发火。B说:哎呀,我老公还不是一样,有时候饭端上来晚了点都要骂人。我们发现,她们看似在说一件事情,其实在说两件事情,他们都在自说自话,B只是说了和A相关是事情,但不是同一件事,也没有站在A的角度。还有另外一种情况,A说:我老公脾气不好,以前恋爱的时候还好,结了婚就变了,经常发火。B说:遇到这种老公,是挺让人心烦的。B并没有感受A的感受,只是出于局外人的同情,就很难说是共情了。

共情是从心开始的善解人意,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是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经历。A说:我老公脾气不好,以前恋爱的时候还好,结了婚就变了,经常发火。B说:似乎有这样一种感觉,他陡然变化了,不适应,失望,甚至觉得上当受骗。B不带有他自己的主观感受,去感受到当事人的感受,这才算是共情。所以说,共情是我感受到来访者的不舒服,我感受到来访者的难受,我感受到来访者的生气,从求助者角度,而不是咨询师的参照坐标去理解求助者的能力,就是说咨询师能尝试和你的求助者一起去思考,而不是代替他思考,而且是站在他的角度,不是以外的什么角度。
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,很多时候,人与人的观点都不一样。每个人都希望坚持自己的观点,让别人认同自己。在心理咨询中,咨询师如果感受到来访者的痛苦,并向他表达自己感受到了来访者的痛苦,这时,来访者会觉得得到重视和关心,倍受理解和支持,心门更容易被打开,他就会向咨询师倾诉出来。如果咨询师没有感知到来访者此时的情绪时,来访者会很失望,甚至被误解时就会产生一些攻击性的情绪,比如愤怒、阻抗。共情,是关系的柔化剂。无论在人际关系中,还是在心理咨询中,共情都是如此重要。因此,共情可以让人们对自己采取更珍视和关心的态度,更准确地倾听自己的声音,更好地整合自我。

共情是一种能力。似乎一些人天生具备共情特质,但遗憾的是,另一些人却严重缺乏。但令人振奋的是,准确的共情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,也就是说,共情能力是可以习得的。好的共情应该包括:看到对方的情绪和需求;表达自己的感受;表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诚意;给双方一个调整的空间。比如有一个案例,有个来访同学说:“我和老师关系不太好,她总是说我,感觉她太严厉了,我非常害怕上她的课。” 咨询师说:“在你和老师的关系上,你觉得她总是在说你,以至于你对她产生惧怕,因此你很难过,你想让她对你好一些,是吗?”从这个对话中,“你觉得……”咨询师在表达对来访者想法的共情,“你很难过”是咨询师对来访者情绪的共情,最后又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。这是一种有效的共情方式,也会帮助他去自我探索,这种共情包含理解、指导,因为下一次就可以探讨一下采取哪些步骤可以让老师对自己好一些,同时也隐含着来访学生本人的不足之处,就是说“你总觉得”,因为实际上不可能一个老师在所有时间里,总是去说,总去批评一个学生,但他却觉得总是说他,也许是他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,那么在下一次的咨询时,也许会采取认知疗法等去替换他的不合理信念,那像这样的学生经过四五次咨询后,在他和老师的关系上,会有一个改变。此外,真正的共情是没有任何评判或诊断的。因此,最佳的共情表达方式是接纳的与客观的同情:我看见你的真实脆弱,我满足你的情感需求。
共情就像是搭建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桥梁,当咨询师精准地共情到来访者时,就会发现横亘在之间的河流也不在了。